[一個不想工作,決定寫點小廢文的概念]
最近很常被問到阿~台積電能不能買~會不會漲,Apple會飆到哪呀~
如果有人看到,我在這邊統一回答:我真的不知道!!!!!
如果要說近幾年來最大的體悟,就是以前研究員階段時常會被老闆要求去解一些很難的題目,Apple會漲到幾元呀~Visa的成長空間還有多少呀~FB的電商場景會有多大機率會成功呀~
誠實講我也很好奇多少人能真的回答這個問題,但總是要裝的好像知道一樣,硬著頭皮生出一個答案(槓,超浪費生命),我也懷疑公司老闆自己可能都不知道這個問題,但這就很像是整個行業的運作方式,做不好是因為你研究的不夠透徹,應該去多call幾家公司,多看幾篇產業報告,多去跟產業人士多聊,這種觀點造就了多少研究員時常熬夜工作,慘的時候還要半夜起來聽法說,接著寫報告到天明。
但儘管在多的努力好像都沒有化成穩定的收益,也沒有人去反思這樣到底對不對,整個組織的運作就只是僵化的膝跳反應。
:我們以前就是這樣做,大家也都這樣做,所以這樣做準沒錯
:人家訪三家,你只訪了兩家,當然其他人比較準
但就我個人來說,我投資其實更像寫選擇題,而非計算題。
選擇題的本質就是不斷的去評估各種方案的風險收益比,A股票是不是比B股票好? 看錯的話我能怎樣控制風險? 除了直接買股票我能不能用其他金融工具架出更好的風報比?
不是去回答特別難的問題,或是把產業前景看的特別清楚,或是能預見別人無法預見的事情。事實上我很懷疑到底有多少人真的能在事前知道一家公司的價值是多少,套句馮柳的話「很多事情事前看是偶然,事後看是必然」。結果只有一個,但事前的可能性卻有很多個。主動投資本身很像是有限資訊下的博弈,想好所有應對方案,比花太多時間去解太難的問題,還要更加重要。